北宋元丰七年(1084),神宗暮年,变法余波未歇,章丘李家诞下一女,名清照,字易安。
她的父亲李格非,时任礼部员外郎,是“苏门后四学士”之一,学识宏博,负文学之名。其生母为王珪之女,出身显贵,早卒;后由继母王拱辰孙女抚养长大。李清照自幼沐浴诗书之泽,耳濡目染,不出闺门,已能挥毫成章。
传为十岁时所作《咏桂》一诗:
暗淡轻黄体性柔,情疏迹远只香留。
意境高远,气质自成一派。她并非一味模仿,而是自幼便以清新幽远的笔调,开出属于自己的词风。
青春年少时,她常游于湖山之间,留连花事,轻舟画舫,酒意微醺。《如梦令·常记溪亭日暮》便是此间写照:
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
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
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
这一误入,是少女的恣意与率性;“惊起一滩鸥鹭”,更是一笔天真、清绝而灵动的点睛。
年方十八,李清照嫁与太学生赵明诚,金石书画之癖,乃至性命所托者皆在其中。他是宰相赵挺之之子,却无权贵骄矜之气,与清照,倒更像一对偏爱旧帖冷石的书斋伴侣。
婚后初期,二人经济拮据,需典衣购碑以续金石癖。他们晚年合力编订《金石录》,始于赵挺之卒后、二人避居青州期间(1107 年起),历十余年之功。
她在文章中回忆:“每得一碑,一字之误,必争辨不止。”
她赠《凤凰台上忆吹箫》以表情意:
香冷金猊,被翻红浪,起来慵自梳头。
任宝奁尘满,日上帘钩。
清照的词,不是小家儿女的缠绵,而是知性与灵魂交汇的绵长余音。
赵明诚仕宦频迁,清照常独居闺中。《一剪梅》云:
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
花自飘零水自流,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
靖康二年(1127),金兵南下,徽钦二帝被俘,北宋灭亡。赵明诚时任江宁知府,其母病逝于江宁,李清照则自青州押运十五车金石书画南下,途中历兵变、瘟疫与饥馑,青州旧藏多毁于乱中。
建炎三年(1129),赵明诚被罢官后离城南逃,病逝于建康(今南京)途中。临终之时,李清照在侧,亲自为之草祭文、葬之于金陵。
自此之后,她的词风转而悲凉沉郁。《永遇乐·落日熔金》或作于晚年临安:
凄神寒骨,悄然无言,却把青梅嗅。
多少游春意绪,谁与共、从容醉后?
绍兴二年(1132),李清照因病中孤苦无依,匆促再嫁士人张汝舟。张实非良人,图其收藏之金石典籍,婚后数月即现狰狞。
李清照毅然起诉,控其“虚报举数骗取官职”。按宋律,妻子告发丈夫者须入狱,她被收押九日,幸赖内翰綦崇礼出面营救,终得释放。张汝舟则被贬至柳州。
她写《武陵春》:
也拟泛轻舟,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。
南渡之后,她辗转杭州、越州、金陵、金华等地,靠卖文度日。
《声声慢》《武陵春》等词,多作于南渡漂泊、夫亡孤居时期:
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
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、晚来风急?
风住尘香花已尽,日晚倦梳头。
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。
绍兴四年(1134),她将赵明诚未竟之《金石录》二十卷付梓,并亲撰后序:
余今病且老矣,而心独不忘也。
她不是“闺阁词人”,更非“哀婉小调”。她以婉约为锋,以沉痛为笔,写尽世间女子的高洁与绝望,也写尽宋人家国断裂的隐痛。
当我们再读:
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
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
她的愁,不是柔弱的自怜,而是千年江山破碎之后,一人之笔,挽旧山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