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想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,叫做”教育的滞后性”。
这话我第一次听,大概是在高中,当时一个老师还是谁跟我说的。说实话,那时候我压根儿没懂,就算他解释得再清楚,我脑子里可能也还是迷迷糊糊的。我只觉得,我们考试的内容,不都是在书本里学过的吗?哪来的什么”滞后”?
为什么突然又想起这个呢?说来也巧,前两天刷抖音,看到一部电影的讲解,就是《阿甘正传》。这片子我其实以前看过,那时候还小,大概是初中高中那会儿吧,记不太清了。当时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放,我只觉得这电影又长又无聊,两个多小时,坐得我浑身难受。我甚至觉得它不如一部简单的动画片来得吸引人,班里几乎所有同学都跟我一个想法。可现在,当我再次认真看完这部电影,我才发现它真是个神作。那种情感,那些事,我仿佛都能亲身经历般地理解。看完之后,心里久久不能平静。我这才明白,为什么当年它评分那么高。
原来,有些东西,是需要时间来”发酵”的。
这感觉,就像当年学文言文和诗词一样。我记得初中、高中,有些文言文读起来真的是又臭又硬,又长,又难懂,比如《出师表》啊,《滕王阁序》啊,还有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什么的。当时只觉得背诵就是一种折磨,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它们塞进我们的脑子里。还有那些诗词,李白、杜甫、李清照……他们的诗词,我们只是背,考试默写,但那种意境的美,那种深藏的情感,我们根本无法与他们共鸣。那时的我们,被保护得太好了。我们见识的世界很小,情感经历也很简单。我们的生活里没有离愁别绪,没有世事无常,没有那种”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”的烦恼。所以,当老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解时,我们只会觉得很无趣,完全理解不了为什么他们会对一篇课文有那么丰富的情感。那种感觉,就像你拿着一把最精密的钥匙,却找不到可以打开的锁。你只知道它很重要,却不知道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。
后来,我们读完了书,踏入社会,独自生活,心智才开始慢慢变化。在社会上,你会遇到很多事情,有痛苦,也有开心。你会经历离别,会感受到挫折,也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我独自生活了一两年之后,再去刷到这些以前的课文和诗词,感觉就像是脑袋突然开窍了一样。
这种”开窍”,并不是一瞬间的事,它是由无数个小小的经历积累而成的。比如,你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,在陌生的城市里,在某个加班到深夜的夜晚,抬头看到一轮清冷的月光,你可能会突然想起李白的那句”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。那时的你,可能才真正体会到,那种独在异乡、举目无亲的孤独感,是如此真实而沉重。又比如,当你在工作中遇到了挫折,或是经历了情感的失去,在某个心绪低落的下午,你可能会在某个角落里刷到苏轼的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。那句”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”,一下子就能击中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。你突然能理解,那份跨越生死、无法忘怀的思念,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痛楚。
这些经历,就像是一把把小小的火花,点燃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知识。那些曾经死记硬背的句子,突然之间就活了过来。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,而是我们情感最真实的写照。
所以你看,我们的教育,它确实是具有滞后性的。我们年幼时学过的内容,就像一颗种子,它不会立刻发芽。这些知识和道理,在我们当时那个阶段,我们是看不懂也理解不了的。但它们悄悄地被埋在了我们的心里,直到你的人生经历达到了一定程度,你的心智足够成熟,你的眼睛看过了更广阔的世界,这些种子总会在某个时刻生根发芽,长成一颗参天大树。它也像一颗子弹,不会在发射的一瞬间就击中你的眉心。它可能需要十年、二十年,甚至更久,才能在某个特定的时刻,穿透你内心的迷茫与困惑,让你恍然大悟。
这种顿悟,无关乎智商,无关乎学历,它只关乎你的人生经历。教育的伟大之处,恰恰在于此。它不是简单地给我们一个答案,而是给了我们一把钥匙,教会我们如何去寻找那些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打开的门。而门后的风景,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成长。